兩會期間,工業互聯網再次成為熱點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,培育壯大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,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。這是自2018年以來,工業互聯網連續5年寫入工作報告。
3月8日,在“部長通道”上,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:“我們的優勢是產業體系完整,要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協同性,確保制造業任何時候都不掉鏈子。”
產業鏈韌性需要強大的供應鏈能力作為支撐,當部分鏈條出現問題時,整體鏈條能對破壞性事件做出積極反應,保持動態平衡,并恢復正常運轉。協同制造作為工業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模式之一,能極大地提升產業鏈韌性。
在制造行業,速加率先將“協同制造”理念引入機械加工領域?;诋a能共享,速加構建分布式協同制造體系,已深度整合1000+工廠,不斷提升供應鏈的能力和韌性,在疫情爆發和停電限產等事件中,發揮了顯著的協同制造優勢。
速加協同制造模式
2020年初疫情爆發,用于疫情防控的智能紅外體溫檢測設備、口罩機等需求方因工廠停工、供應鏈受損、零部件斷供等導致設備庫存告急,訂單無工廠接單,情況十萬火急。在接到加工需求后,速加快速反應,通過云平臺SaaS信息管理系統發布疫情防控物資緊急通知,對云制造網絡的可用產能進行統計,召集符合條件的工廠復工。由于這些設備涉及多個零件,款式繁多,無法在單一工廠完成全部生產。得益于平臺的訂單產能智能匹配系統,速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這些零件分配給合適的加工廠進行上機生產,并通過生產可視化系統實時跟進零件加工狀態,對訂單進行動態調整。
最終,在封閉管控、居家辦公的疫情期間,速加憑借協同制造網絡的優勢、多年累積的供應鏈資源,以及創新技術,智能紅外體溫檢測設備從需求對接到交付僅花費了5天時間,零件總數超過6萬個的100套全自動一拖二平面口罩機更是只花了12天就完成了交付。
零件展示
與疫情期間產能受限類似,2021年限電潮波及全國20+省份,上游企業停產限產,導致下游企業訂單交付難以保障。速加通過產能動態調度,將訂單智能分發給有足夠產能的最優工廠進行生產,確保高品質準時交付。
任何時候不掉鏈子,讓用戶享受到質量好、交期準、價格優的零件加工服務,是“速加一站式機械零部件云制造平臺”建立的初衷。未來,速加將持續賦能傳統制造,以平臺化方式輸出優秀的供應能力,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協同性,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,推動產業向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升級。